站内公告: |
时间:2018-11-10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在2013年初冬日的一天,我躺坐在阳台的藤椅里,一边享受阳光带来的温暖,一边放松思缰,闭目静思。渐渐地,三种农民耕地的场景油然进入了我的眼帘。 场景一:两个农民在前拉犁,一个农民在后扶犁; 场景二:一头牛在前拉犁,一个农民在后扶犁; 场景三:一个农民坐在拖拉机上操纵机器耕地。 我设想,如果分别采用以上三种方法耕作同一块地,那么这三种方法对农民在这块地上最终收获的庄稼贡献的价值应该是相同的。如果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理解,我意识到,采用这三种方法耕完同一块地,所做的净功是相同的。即都是在相同的路程中,克服相同的泥土阻力,因而做了相同的功。 进而我意识到,经济学里所谓的价值,可能与做功正相关。于是,我便开始琢磨此事。不久之后,我便又从下述场景对剩余价值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实质性理解。 数十万年前,赤裸的男人、女人和他们的孩子们,生活在温暖的地区,整天在树上寻找果实、水中寻找鱼虾、地上猎取动物、地中挖取草根,那时全体人类都在从事同一种工作——-果腹,而整天奔波的成果也只能维持家族的生存和繁衍。 进入农耕时代之后,农民们生产出的粮食,不光能为他自己和家庭提供足够的食物,而且还有部分盈余,用来向专业从事制造业的匠人们提供食物,作为回报,他们得到了匠人们生产的工具。至此,我彻底地理解了260年前法国草根经济学家弗朗索瓦?魁奈医生的“纯产品”即“使用价值”的最早版本。从宏观来看,在进入工业化时代之前,所有非农业活动的成果都是那些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们在获得由农业生产出的盈余的食物所提供的能量之后的劳动所转化而成的成果,因而都是农业产业的剩余价值。 现代科学告诉我们,食物其实就是为有机体(包括人类)提供热量的能量载体。人类吃进食物,并利用食物提供的能量,再生产食物,周而复始,以确保人类的生存和繁衍。而人口的总量是由粮食生产的总量所限定的——-马尔萨斯均衡。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一个人能生产出比他摄入的能量更高的能量呢?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这是不可能的!”。其实,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个事实:一粒稻谷,落入土中,在合适的环境下,即便没有人类的干预,经过一定时期的光合作用(储存来自太阳的能量),最终也能结出数百粒的新稻谷。人类的劳作只不过是提高了单位土地面积的产量而已,并不是稻谷生长过程中唯一的能量贡献。因此,自然的奉献加上人类的劳作构成了稻谷的使用价值;人类将自然的奉献据为己有,只以自己的劳动量来计量稻谷的价值时,交换价值由此而生了。由此可见,仅仅研究交换价值的经济学理论是不全面的,有失偏颇的。我决定花点时间重新全面审视一下经典经济学理论中的一些概念,并且因此写下了一本名为《经济学能量观》的文稿。 车武军先生曾问我:“你将价值与能量进行捆绑的目的是什么?以此作为你的价值基础理论将如何制订经济政策或改革计划?”,我是这样回答的:“首先,在顿悟到“价值即能量”时,确实也没有说是为了什么目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索,居然收获多多。最大的收获是找到了货币之锚;再者,我居然证明了‘物质极大地丰富’的可能性;还能说明,用GDP作为宏观经济发展指标的不靠谱;并且还揭示了知识在经济活动中的价值;最基本的是为价值找到了科学的计量单位——-焦耳;以及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另外,需要纠正你的一个观点,不是‘价值与能量捆绑’而是‘价值就是能量在两个维度上的表现’”。 在经过数年的思索之后,我终于认识到:在经济学理论中,除时间之外,能量是唯一的独立变量,其它皆是它的应变量(包括价格)。 |
上一篇:远离美元,俄印伊携手要搞大动作
下一篇:免越狱地球末日生存1.10.1
乐享资源网来自互联网收集,仅供用于学习和交流,请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乐享资源网一切资源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后门、不妥请联系本站删除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广告位购买QQ1372234654